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重組是全球汽車業(yè)面臨的機遇還是陷阱?在這個汽車業(yè)的“寒冬”里,快要被“凍壞”的克萊斯勒找到了一個可以“抱團取暖”的伙伴———菲亞特。雖然兩方面都聲稱這一戰(zhàn)略聯盟是為了造就新的全球競爭參與者,然而誰都能看出來這是個弱弱聯手的求存、防御型聯盟,它對世界汽車業(yè)的整體競爭格局產生不了什么影響。這個聯盟之所以引起業(yè)界的廣泛關注,是因為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如果自己救不了自己,“抱團”是不是一條出路?
我對這一聯盟持悲觀態(tài)度。
首先來看看,在這一聯盟中克萊斯勒和菲亞特雙方的目標。克萊斯勒想引進菲亞特在小型車領域的技術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以此解決長期依靠大排量、高油耗車型的問題;另外還想借菲亞特打入北美以外市場,改變高度依靠北美市場的局面。而菲亞特則想借克萊斯勒在北美的產能和銷售網絡將小型車(如菲亞特500)以及阿爾法·羅密歐品牌導入北美市場。
那么克萊斯勒的目標能否實現呢?菲亞特所擅長的小型車技術確實是克萊斯勒所需要的。理論上說,它似乎可以豐富克萊斯勒的產品系列,使克萊斯勒減小對大排量、高油耗車型的依賴。但是,這個在艾科卡時代就已經廣受重視的問題,在克萊斯勒反反復復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指望從菲亞特引進幾個車型就能奏效嗎?
從消費層面,克萊斯勒的品牌定位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扎根幾十年了,讓消費者改變看法、接受克萊斯勒的意大利貼牌車不可能那么快。從市場競爭層面,美國小型車市場長期為日本汽車品牌牢牢占據。如今,連豐田都在虧損,想從這個市場分一杯羹,與日本汽車企業(yè)直接競爭,無論對克萊斯勒還是菲亞特,都非易事。因此,克萊斯勒指望在小型車上迅速獲利的希望很渺茫。
克萊斯勒能想借菲亞特打開海外市場嗎?不妨看看菲亞特在這方面的能力和建樹。菲亞特基本上高度依賴歐洲(特別是意大利和東歐)市場,在南美市場也有較強優(yōu)勢。但總體來說,菲亞特在國際化方面乏善可陳。就拿中國這個多年保持增長的新興市場來說,國際大公司大多在這里收獲頗豐,無所作為的寥寥無幾??刹恍业氖牵苼喬鼐褪沁@無所作為的公司之一。如果克萊斯勒真的指望菲亞特來助自己打開海外市場,恐怕得等到菲亞特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之后。
筆者個人的觀點,克萊斯勒之所以長久以來大起大落,根本問題在于它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不僅體現在產品開發(fā)重心上,還體現在地理意義上的市場覆蓋方面。無法建立有效的抵御風險體系,讓克萊斯勒始終是汽車界“體質”較差的企業(yè)?,F在,顯然還不是克萊斯勒祛除病根、強身健體的時候,“輸血”———解決現金流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對于菲亞特來說,似乎更主動些。表面看,菲亞特可以借助克萊斯勒北美的產能和銷售渠道提早導入車型和品牌。只是,能不能如愿還很難預料,因為這已不是菲亞特第一次沖擊美國市場了。退出這么多年后功夫長進了多少,恐怕菲亞特自己也說不清楚。也許正因為能獲得的好處不確切,菲亞特順手撈到克萊斯勒35%的股份,是不肯付出現金或拿股權交換的。
很多人認同,對菲亞特來說,重組是一條出路(不一定是惟一的出路)。但是當年,戴姆勒那堅強的臂膀都沒能托起克萊斯勒,指望菲亞特的小胳膊就能把它托出水面嗎?經歷過無數次教訓,越來越多的汽車巨頭們對“重組”已經越來越慎重。與菲亞特結盟,克萊斯勒有些病急亂投醫(yī)的嫌疑。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