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傳著兩個樂觀的消息。
一是,今年中國汽車銷量有望超過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一;二是,包括奇瑞、長安、吉利在內的國內企業(yè)與福特集團洽購VOLVO公司。
率先發(fā)布這兩條消息的是美國的大牌媒體。在這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汽車市場上,小道消息比以往更具有生命力。
我們不去談論這兩個消息會不會成真。因為,即便中國真的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市場又能怎樣,這并不能在根本上改變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地位。同樣,能不能擁有VOLVO,中國汽車的自主之路都得繼續(xù)走下去。
令我感興趣的是中國汽車該不該買VOLVO,或者說該不該去海外抄底。目前,這件事有很大爭議。反對者多為專家或者媒體,理由是中國汽車還沒有做好自己的事之前,別急著管別人的事情;或者認為中國車企盲目樂觀,根本不清楚金融危機的沖擊有多大。
而贊同者多是車企和金融界的人士,他們不愿意錯過國際汽車巨頭的股價被嚴重低估的機會。據(jù)記者了解,僅僅在洽購VOLVO的問題上,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就非常有興趣,并去歐洲考察過,曾計劃聯(lián)合金融機構共同收購。而長安集團也的確與VOLVO有接觸。
最近,海外抄底的贊成派和反對派又都有了新的證據(jù)。贊成者從中鋁195億美元收購力拓股份上看到了政府鼓勵走出去的意圖,而上汽的雙龍困局則更讓反對者懷疑中國汽車企業(yè)的海外管理能力。
現(xiàn)階段該不該去海外抄底?這個問題至少應該從三方面考慮。
第一是要有發(fā)展觀。從長遠來看,中國汽車若不去并購海外車企,能不能解決品牌、技術和海外營銷渠道等問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還不如趁著目前有底可抄,積極參與國際并購。
第二是風險論。這就是要認清自己的實力。很多時候,實力和風險都是相對的。當年,寶馬并購英國羅孚,最終以1英鎊的價格退出,而被認為是典型的失敗案例。但正因此,寶馬才擁有了MINI車系,并且推出了可以媲美路虎品牌的SUV車型。
同樣,我也認為,不能目前就斷言上汽在雙龍是失敗的。況且目前的中國民族車企大多有國有銀行支持,海外并購的資金風險已經(jīng)大幅降低。
第三是要買什么,這是執(zhí)行層面的話題。中國汽車最缺的是技術、人才和海外管理經(jīng)驗。因此,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買大品牌,相反有技術特色的零部件公司更值得關注。操作手法上,控股、參股、技術合作、聯(lián)合開發(fā)等等都可。
未來的國際汽車業(yè),注定是多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認清了這點,也就沒必要去爭執(zhí)該不該海外抄底了。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