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互聯工廠除了生產力,還有對生產關系的改變,例如:工廠與用戶和供應商之間,不再是單獨分割的,而是聯系緊密,高頻互動。海爾建立互聯工廠,也不是一步到位,在經歷過多重困難,發(fā)現問題,最終實現工廠互聯。
互聯工廠的意義不只是生產力,還有生產關系的改變,工廠、用戶和供應商之間不再割裂,而是緊密聯接,高頻互動。
有多少人想把自己的照片印在空調面板上?或者干脆用3D打印創(chuàng)造一臺獨一無二的空調?
答案比你想象中更多。
3月7日,28歲的裴恒在海爾鄭州互聯工廠拿到了自己定制的空調,一臺具備WiFi模塊、除甲醛功能,面板上印著卡通圖案的1匹掛機,這也是海爾的第一臺定制空調。從下單到提貨的5天時間里他接到了N條短信,從排產、備料到安裝面板,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短信提醒。裴恒告訴我,他原本沒想過定制空調,偶然在海爾e商城上發(fā)現有這項服務,就嘗試一下,除了要先付200元定金,定制空調的價格和普通空調沒什么差別。
定制空調會是大方向嗎?海爾家電產業(yè)集團副總裁、家用空調事業(yè)部總經理王友寧說:“很難說定制空調今后會占到多大比例,但通過定制,我們讓用戶有了參與感,這才是最重要的。”
工廠曾經是一堵墻,把供應商和用戶分隔兩邊,海爾正在打破這堵墻,讓工廠不僅是生產平臺,而成為交互平臺,真正以用戶為核心組織和運轉資源。
一間工廠的信息流
3月剛剛投產的鄭州工廠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目前兩條生產線年產能200萬臺,預計滿產后產能將達到500萬臺。每個車間都有一塊LED顯示屏,上面逐條列出訂單號、機型、訂單數和完成數。在現場,本刊記者看到3月20日用戶下單的空調訂單已于3月21日完成排產,目前正在備料中。“備料需要5天左右,我們的目標是和模塊商實時互聯,同步補料。”海爾白電集團智慧供應鏈平臺負責人說。
在鄭州工廠,每個訂單都有唯一的身份識別碼,通過識別碼可以對生產全過程進行實時追蹤,用戶可以通過短信或者手機APP實現全流程可視,就像查詢快遞狀態(tài)一樣。以裴恒的訂單為例,在進入工廠前定制平臺就生成了一個該訂單專有的識別碼,鄭州工廠的空中輸送系統(tǒng)會根據識別碼把所需配件自動運送到工位。傳統(tǒng)工廠是串聯式,各個工序線性排列,而互聯工廠則是并聯式,一個訂單下單排產完成后,生產線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步到達,相互協(xié)調,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異常系統(tǒng)都會自動報警。
工人和機器的關系也在改變,過去工人追著流水線,鄭州工廠的柔性生產單元讓生產線跟著人走,一個產品推出來送到一個相對靜止的單元由工人操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不僅對消費者全程可視,互聯工廠對工人同樣是可視化的,在生產線旁的LED屏幕上工人可以實時看到當前工作量,完成質量和薪酬所得,“推動工人進行自我管理”。
“工廠要有數據流動,信息系統(tǒng)可以自主判斷、決策,沒有這些就只是自動化,還談不上智能?!蓖跤褜幐嬖V《中國企業(yè)家》。
怎樣建造一家互聯工廠?答案不只是增加10%投資。
2011年,海爾在沈陽開始籌建第一家互聯工廠,按照王友寧的說法,當時大家并不清楚應該怎么做,“海爾已有很多冰箱工廠,沈陽工廠一開始把其它工廠的最優(yōu)化方案集中到一起,干了快一年發(fā)現不對,就把項目停下來了。”停工帶來的損失可想而知,當時海爾已經訂購了一批設備,布局也部分確定了,按原先的方式走下去,沈陽工廠至少可以實現10%的效率提升,為什么必須推倒重來?“因為這不是互聯工廠?!?/FONT>
王友寧說,互聯工廠從廠房布局、物流、設備和工藝的結合到新技術新材料應用是一套全新系統(tǒng),“關起門來做是不行的,必須開放資源,吸引外部合作伙伴加入?!贝撕笊蜿柋涔S的建造過程全流程開放,整體規(guī)劃設計由德國公司與海爾共同設計,海爾提出戰(zhàn)略要求,許多生產設備都是和合作伙伴共同開發(fā)。
沈陽互聯工廠從籌建到建成花了三年時間,2015年3月鄭州工廠投產,4月佛山工廠和青島工廠雙雙投產,海爾的復制正在提速。無人生產線、黑燈車間成為標配,同等產能下互聯工廠的占地面積和工人數量減少了一半,且生產效率遠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但在王友寧看來,互聯工廠的意義不只是生產力,還有生產關系的改變,工廠、用戶和供應商之間不再割裂,而是緊密聯接,高頻互動。
為需求制造
家電本來就是高度標準化產品,用戶個性化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觀上,但交互的意義并不只是定制產品。“用戶對家電產品定制需求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臺獨一無二的空調,但你肯定有未被滿足的需求,你希望空調是什么樣子?你家空調在使用中有什么問題?這是我們要在交互中發(fā)現的?!蓖跤褜幷f。
要和用戶交互,過去企業(yè)需要借助第三方調查公司,選擇幾個重點城市,樣本數量不過幾千份?,F在移動互聯網讓交互成本趨近于零,在網上,海量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產品的設計開發(fā)中。
3月12日,海爾發(fā)布了面向消費者的定制平臺“眾創(chuàng)匯”,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冷柜五大品類都可以在網上定制。以空調為例,目前可選擇的有WiFi模塊、除甲醛模塊和面板圖案。王友寧說,目前空調的定制周期已經從最初的兩周縮短到了7天以內,“將來會壓縮到5天甚至更短”。
在海爾鄭州互聯工廠,每個車間都有一塊LED顯示屏,上面逐條列出訂單號、機型、訂單數和完成數
眾創(chuàng)匯上的創(chuàng)意方案集中于面板,目前人氣最高的方案是設計師AIR-C上傳的生命之樹冰箱面板,得票13452票,另一位用戶風語者設計的幸福藤花空調面板獲得了12430票,這兩款產品目前都已投產。
除了眾創(chuàng)匯,海爾e商城、海爾旗下的統(tǒng)帥網站都有定制功能,用戶可以在這些網站上直接描述個性化需求。理想狀態(tài)下,用戶需求最多的產品將直接進入研發(fā)設計,完成從個性化到規(guī)模化的過程,海爾稱之為眾創(chuàng)定制。
海爾正在試圖把多種交互手段統(tǒng)一為用戶眼中的“一個海爾”,包括多家網站、400客服中心和遍布全國的專賣店。理想狀態(tài)下海爾應該無處不在,“用戶在哪里,我們就到哪里去交互”。不過現實是用戶還需要主動找到海爾,登陸網站,下載APP或是撥打電話完成交互。目前海爾正在推動的智能家電或許可以讓交互過程更加簡單,甚至在使用過程中自動回傳數據,讓交互更自然。
從零件到模塊
如何用大規(guī)模制造滿足碎片化需求,在傳統(tǒng)制造業(yè)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一臺空調有200多個零件,任何一點個性化需求的改動對工廠來說都意味著指數級的作業(yè)攀升,即使只是最簡單的更換面板圖案,對工廠來說成本都太過高昂。一旦定制訂單成千上萬到來,生產線將瀕臨崩潰。
模塊出現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皩⒏叨葮藴驶膸装賯€零部件進一步模塊化,基于模塊,我們可以把離散的個性化訂單匯聚成相對規(guī)?;闹圃臁!蓖跤褜幷f。
2013年海爾推出的勻風空調“天樽”就是模塊化產品,王友寧說,天樽空調以前有265個零件,現在被重新設計定義為12個模塊,很多人忍不住伸手去摸的那個圓環(huán)其實是射流送風模塊,這個模塊除了用在天樽上還用在天鉑上,將來還會用在更多產品上。
265個零件如何變成12個模塊?海爾模塊化項目推進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其過程并非簡單合并同類項。以空調內機為例,可分為五大類12個模塊,其中WiFi和除甲醛屬于附件模塊,面板則屬于結構模塊,“模塊的基本架構是固定的,架構下的每個模塊實體會根據用戶需求有所調整。”
把一臺空調切成12個模塊并不難,難的是規(guī)定模塊之間的接口,這是模塊之間連接和協(xié)同的關鍵。接口包括物理接口、控制與溝通接口、空間接口、轉換接口、場力接口、環(huán)境接口等等,將來接口還會有圖像識別和各種傳感器,這就是環(huán)境連接。
海爾白電集團供應鏈工程技術總監(jiān)張維杰說:“把零件變成模塊關鍵是接口標準化,只要接口是標準化的,同一個模塊可以應用于不同的產品,也可以由不同的開發(fā)商來完成,對海爾來說這意味著全球資源都可以為我所用?!?/FONT>
模塊化并不等于輕資產,不是說模塊交給別人做,自己只要組裝就可以了,實際上底層架構和核心部件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模塊化發(fā)展最早、最成熟的汽車業(yè)為例,最核心的發(fā)動機一定是自家研發(fā)。家電業(yè)要走模塊化道路,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作為接口標準的設計者,海爾不僅掌握著整套模塊架構的核心,在一些核心部件上也在加大研發(fā)投入,比如射流送風技術。辛辛那提大學特聘教授李杰研究工業(yè)4.0多年,他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智能維護系統(tǒng)產學合作中心主任,在李杰看來,中國制造要實現工業(yè)4.0首先要做的是去蕪存菁,“去掉高耗能、污染、低質量,加強在核心技術上的投入,只有根基扎實了,下一步才有可能走好?!?/FONT>
交互供應鏈
模塊化實際上把一部分開發(fā)工作前置給了供應商,由海爾將交互獲得的用戶信息分析處理,再提出需求。這和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采購完全不同,海爾與供應商之間必須深度交互,很多時候甚至共同開發(fā)模塊。按照王友寧的說法,“現在采購本身也是一種交互?!?/FONT>
2015年,海爾供應商從過去的一千家減少到了幾百家,整個采購系統(tǒng)也隨之改變。過去采購無非是看質量、拼價格,現在則是提需求,看供應商能否提供解決方案?!耙蔀槟K商必須同時具備設計、質量保證,模塊供貨和二三級供應商管理能力,有些能力稍差的供應商就變成了模塊商下面的二級三級供應商,由模塊商自己管理。”王友寧承認,能力差的供應商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就會被淘汰,“汽車行業(yè)做模塊有幾十年,家電業(yè)沒有這個基礎。開始時具備這種能力的供應商非常少,我們也有過焦慮,模塊化其實就是供應鏈升級的過程?!?/FONT>
2014年,海爾面向全球供應商的海達源平臺上線,目前已有5339家供應商入駐,除了海爾在上面發(fā)布需求,用戶也可以直接提出需求,供應商在線提出解決方案。2014年4月,瑞士西卡公司在海達源平臺看到了海爾發(fā)布的“解決冰箱玻璃門閃縫漏氣”的需求并在線提交解決方案,2014年6月西卡提供的粘結劑方案被海爾選中,7月就開始投入生產。模塊化使得供應商進入時間從半年以上縮短到了三個月左右,推動海爾新產品的上市周期縮短了50%以上,海爾可以用模塊迅速搭建起更多新品類。
許多過去在海爾工廠做的事現在由模塊商完成,不同產品不同型號的模塊雖然不同,但標準化接口之間的生產動作卻是一致的,因此一條生產線可以兼容多種產品多種模塊的生產。最直觀的改變是生產線變短了,在鄭州工廠,空調外機生產線長度從256米縮短到了138米,內機從120米縮短到了60米。
工廠和渠道的交互也在加快。在鄭州工廠,有些定制訂單的排產只需要1天,而有些訂單則需要6天完成排產,這中間的區(qū)別在哪里?“你看到6天的訂單是給渠道的,用戶定制訂單都是第二天排產完成。渠道定制以周為單位。”供應鏈負責人表示,從本質上看,所有訂單都可以分為給客戶和給用戶兩大類,“現在客戶在改變,消費者需求也變了,再不改變就會被淘汰”。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