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針對淬火零件的磨削裂紋難題,對磨削機理、磨削裂紋產生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查找問題的關鍵,提出預防措施。通過制定合理的改進方案,減少裂紋缺陷,為部分零件的磨削方法提供基礎性可靠數(shù)據。
1 序言
經熱處理淬火的碳素工具鋼零件,在磨削時與磨削方向基本垂直的表面常常出現(xiàn)大量的較規(guī)則排列的裂紋,它不僅影響零件的外觀,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零件的質量。
為了使零件獲得較好的表面質量、較高的精度,大多數(shù)零件都會采用磨削加工。近年來,轉包零件有大量齒輪、軸類零件,很多都要求進行淬火處理,之后再進行磨削,但在磨削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磨削裂紋,嚴重影響了工件質量,甚至出現(xiàn)報廢現(xiàn)象,對零件的準時交付產生了負面影響。
2 外圓磨削的常見方法
磨削是砂輪表面的磨粒對工件表面的切削、劃溝和滑擦的綜合作用過程,加工過程中同時參與切削運動的顆粒多,能切除極薄極細的切屑,因而加工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值小。磨削加工作為一種精加工方法,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常見的磨削方法主要有外圓磨削、內孔磨削和平面磨削3種。
外圓磨削可以在普通外圓磨床、萬能外圓磨床或無心磨床上進行,通常作為半精車后的精加工。在實際應用中,外圓磨削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4種。
(1)縱磨法 磨削時,工件作圓周進給運動,同時隨工作臺作縱向進給運動,使砂輪能磨出全部表面。每一縱向行程或往復行程結束后,砂輪作一次橫向進給,把磨削余量逐漸磨去。可以磨削很長的表面,磨削質量好。特別是在單件、小批生產以及精磨時,一般都采用縱磨法。
(2)橫磨法(切入磨法) 工件無縱向進給運動。采用一個比需要磨削的表面還要寬一些(或與磨削表面一樣寬)的砂輪,以很慢的進給速度向工件橫向進給,直到磨掉全部加工余量。橫磨法主要用于磨削長度較短的外圓表面以及兩邊都有臺階的工件。
(3)深磨法 特點是全部磨削余量(直徑上一般為0.2~0.6mm)在一次縱走刀中磨去。磨削時,工件圓周進給速度和縱向進給速度都很慢,砂輪前端修整成階梯形或錐形。深磨法的生產率約比縱磨法高一倍,精度能達到IT6級,表面粗糙度值Ra為0.4~0.8mm。但修整砂輪較復雜,只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磨削允許砂輪越出被加工面兩端較大距離的工件。
(4)無心外圓磨削法 工件放在磨削砂輪和導輪之間,下方有一托板。磨削砂輪(也稱為工作砂輪)旋轉,起切削作用。導輪是磨粒極細的橡膠結合劑砂輪。工件與導輪之間的摩擦力較大,從而使工件以接近于導輪的線速度回轉。無心外圓磨削在無心外圓磨床上進行。無心外圓磨床生產率很高,但調整復雜,不能校正套類零件孔與外圓的同軸度誤差,不能磨削具有較長軸向溝槽的零件,以防外圓產生較大的圓度誤差。因此,無心外圓磨削多用于細長光軸、軸銷和小套類等零件的大批量生產。
3 磨削裂紋及其產生的原因
轉包零件多數(shù)都通過熱處理的方式來滿足技術要求,隨后要進行車削或磨削加工處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成品零件。尤其是經過化學熱處理后并進行淬火的零件,必須對其表面進行加工,其中外圓磨削是常用的加工工藝。但常因加工不當而出現(xiàn)磨削裂紋,一般發(fā)生于淬火后應力過大或未及時回火,以及回火不充分(不足)或殘余奧氏體過多時。即使在正常條件下進行磨削,也會造成磨削裂紋的產生。
磨削裂紋在零件的研磨表面可用肉眼或磁粉探傷發(fā)現(xiàn),通常有3種類型:呈現(xiàn)為細小網絡狀分布的裂紋;裂紋呈細小長條狀,并與砂輪進給方向呈交叉分布;呈細小點狀分布,類似蠕蟲等。垂直于裂紋切開進行金相分析,一般會發(fā)現(xiàn)表面有一層黑色的回火層,如磨削壓力過大,則會產生一層白色硬化層,裂紋的深度在回火層內,與表面裂紋垂直,在尖角處呈交叉狀。
圖1為磨削裂紋的兩種形態(tài)。淬火零件在最后的磨削過程中,如果因磨削參數(shù)選擇不當,如磨削砂輪過硬、磨削量過大及冷卻條件不良等,造成砂輪在磨削過程中隨著磨削熱的產生而升溫,在100℃時表面發(fā)生第一次收縮,但零件的內部仍處于膨脹狀態(tài),因此表層受張應力的作用,發(fā)生龜裂(見圖1a),裂紋與磨削進給方向垂直,呈平行線狀,深度在0.1~0.2mm。當表面的磨削溫度達到300℃時,將發(fā)生第二次收縮,表面呈現(xiàn)網狀裂紋(見圖1b)。裂紋的檢測采用熱酸蝕法,由于其顯微組織為托氏體或索氏體,因此嚴格控制磨削工藝參數(shù)、對零件的表面在應該冷卻時進行充分冷卻,并及時修正砂輪等,則完全可以避免磨削裂紋的產生。
a)龜裂
b)網狀裂紋
轉包客戶MOOG的某零件,材料為440C馬氏體型不銹鋼,硬度高,加工難度大。熱處理后硬度達到58~65HRC,熱處理過程中基體產生較大的組織應力。工藝規(guī)程中30工序為精加工磨床工序,采用兩頂?shù)姆绞竭M行磨削,磨削過程中有嚴重磨削裂紋現(xiàn)象發(fā)生,導致零件返工或者報廢。
磁粉探傷顯示出現(xiàn)的磨削裂紋如圖2所示,磨削裂紋的方向必定與磨削方向垂直,其形狀呈龜裂或龜甲狀,而淬火裂紋只是呈斷裂形狀。由于兩種裂紋產生的原因不同,因此其形態(tài)不同。磨削裂紋如圖3所示,淬火裂紋如圖4所示。
圖2 磁粉探傷顯示出現(xiàn)的磨削裂紋
a)平行線狀
b)龜甲狀
圖3 磨削裂紋
圖4 淬火裂紋
淬火裂紋發(fā)生在截面尺寸急劇變化的部位、呈尖銳凹凸形的凸角處及有孔洞的部位等,此外,打標記及刻印所引起的裂紋也可斷裂發(fā)展為淬火裂紋。轉包生產中也遇到過淬火裂紋,客戶EATON的某零件材料也是440C,在淬火、冷處理和回火處理后,基體產生較大的組織應力,當淬火溫度偏高時,由于碳化物的溶解更充分,因此在淬火冷卻過程中,奧氏體向馬氏體轉變的過程中將產生更大的組織應力;同時由于淬火后未按照標準要求在30min之內轉冷處理,冷處理后未在10min之內回火等不當操作,會使零件的組織應力不能得到及時的消除,因此零件在內部組織應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淬火裂紋(見圖5)。
a)目視檢查缺陷
b)微觀顯示
圖5 淬火裂紋
磨削裂紋的特征為裂紋細而淺,呈龜裂狀或較有規(guī)則地排列成輻射狀,垂直于磨削方向,嚴重地呈網狀裂紋。龜裂狀磨削裂紋如圖6所示,其產生的原因如下。
a)微觀顯示
b)局部放大
圖6 龜裂狀磨削裂紋
1)零件磨削溫度達到150~200℃時,馬氏體分解,零件表層的體積縮小,而內部未受熱,使表層承受拉應力而開裂。當磨削溫度達到200℃以上時,表層變?yōu)樗魇象w或托氏體組織,表層又發(fā)生體積的收縮,表層的拉應力超過了脆斷抗力,零件表面出現(xiàn)龜裂。
2)當磨削后的表面溫度在800~900℃時,其溫升速度達到600℃/s,如冷卻不充分,磨削產生的熱量足以使零件的表面薄層重新加熱到奧氏體狀態(tài),再次進行淬火處理,形成了淬火馬氏體,造成體積的膨脹。
3)表層中有殘余奧氏體轉變?yōu)榇嘈缘鸟R氏體組織。由于磨削形成的熱量使零件的表面溫度升高,此時產生的磨削拉應力、組織應力和熱應力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磨削裂紋的產生。經過分析,確定裂紋是磨削裂紋后,要進一步判斷和確定是砂輪的磨削工藝不當,還是零件本身的組織不良或回火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要對裂紋附近的組織進行深入的檢查,首先是有無粗大的滲碳體網絡,其次是有無過多的殘余奧氏體,有無表面磨削燒傷等,這樣可得出正確的結論。
磨削燒傷是指零件表面因為冷卻不良或磨削量過大,造成零件表面出現(xiàn)退火現(xiàn)象。其檢查方法為酸腐蝕檢測,如腐蝕面混有明亮斑點(馬氏體組織)或暗斑點(托氏體或索氏體組織),則表明表面已經燒傷。一旦出現(xiàn)這種缺陷,將造成表面硬度不均,零件的耐磨性和強度明顯降低,甚至會出現(xiàn)廢品,無法滿足零件的工作要求,因此在零件的實際磨削過程中,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熱處理后的零件在后續(xù)的磨削加工過程中,因為磨削不當均會出現(xiàn)磨削退火和產生磨削裂紋,不同粒度的砂輪對不同材料、不同硬度的零件,可能產生不同類別的磨削裂紋。
零件在磨削過程中表面發(fā)熱,隨后進行快速冷卻(激冷)是造成零件表面開裂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砂輪長久磨削后,零件表面被砂粒和金屬屑堵塞,表面產生嚴重的發(fā)熱,瞬間溫度在850℃以上,達到淬火加熱溫度,激冷后產生表面淬火,造成淬火開裂。磨削熱是砂輪與零件接觸下產生的,它同砂輪的種類、粒度和零件的材質等有直接的關系,零件硬度提高,則硬質碳化物的數(shù)量增多,造成熱導率降低,因此磨削熱量使零件的表面溫度升高,例如高碳鋼或含有鉻、鉬等的合金鋼,在磨削過程中如參數(shù)選擇不當,則很容易造成磨削裂紋的產生。
4 預防措施
材料的原始組織狀態(tài)對磨削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組織中出現(xiàn)三級以上的網狀碳化物,則在磨削過程中產生的裂紋也呈網狀分布。另外,材料熱處理后組織不同,則對產生磨削退火和磨削裂紋具有不同的影響。一般規(guī)律為組織中碳化物越多,其熱傳導性能越差,硬度愈高,零件的脆性愈嚴重,磨削開裂的傾向就越嚴重。而零件中存在較多的殘余奧氏體組織,零件表面的硬度高,也容易產生磨削裂紋。零件在磨削過程中,除了材料和熱處理工藝等因素外,磨削加工的條件、工藝參數(shù)的改變等均可能導致產生磨削裂紋。淬火零件產生磨削裂紋的原因、發(fā)展傾向和改進措施見表1,磨削裂紋和工藝過程的關系及其預防措施見表2。
表1 淬火零件產生磨削裂紋的原因、發(fā)展傾向和改進措施
表2 磨削裂紋和工藝過程的關系及其預防措施
5 現(xiàn)場實際應用
消除磨削裂紋的措施主要是通過更換磨削砂輪、增加砂輪修整頻次、提高冷卻性能及改善加工參數(shù)等幾個方面進行。以MOOG的某零件(見圖2)磨削裂紋問題的改進為例,由于該零件材料440C馬氏體型不銹鋼為高強度刃具鋼,含碳量稍高,經過適當?shù)臒崽幚砗罂梢垣@得較高的屈服強度,硬度可以達到58HRC,屬于最硬的不銹鋼之列,因此根據現(xiàn)有條件(白剛玉砂輪,顆粒尺寸80μm),需在砂輪修整頻次和加工參數(shù)方面進行改進。
通過查詢資料,將磨削砂輪的修整頻次由加工5件/次提高到加工2件/次,同時將砂輪進給速度由粗加工0.15mm/min、半精加工0.10mm/min及精加工0.05mm/min,改為粗加工0.10mm/min、半精加工0.06mm/min和精加工0.03mm/min,同時為提高加工效率,減少磨削裂紋的產生,將相對線速度由25m/s提高至35m/s。經過工藝參數(shù)改進,對后續(xù)加工零件進行磁粉探傷檢測,無磨削燒傷現(xiàn)象發(fā)生,零件加工合格,保證了零件的正常流轉,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公司一人多機及提質增效提供了幫助。
6 結束語
磨削加工在機械加工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對于淬火后工件表面的加工有較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是靠磨削來保證。產生磨削裂紋的原因是復雜的,因素很多,例如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學成分、毛坯缺陷、熱處理不當及加工方法不當?shù)?,都會在磨削時導致裂紋的產生。磨削裂紋的產生是因為磨削熱所致,所以降低磨削熱是解決磨削裂紋的關鍵。應該從選用合適粒度的磨削砂輪、合理的磨削參數(shù)及最佳的冷卻系統(tǒng)入手,來減少磨削加工裂紋帶來的負面影響。
(轉載)